綜合自動化的結構形式
有以下幾種形式:
1、集中式的結構形式
2、分層分布式的結構形式
各自的優缺點:
1、集中式的結構形式是根據變電站的規模,配置相應容量的集中式保護裝置和監控主機及數據采集系統。他們安裝在中央控制室內。
該種方式結構緊湊,體積小,造價低,尤其是對35KV或規模較小的變電站更為有利,能完成綜合自動化式變電站的各種要求。
缺點是:每臺機器的功能較集中,一旦機器發生故障,會有較大的影響,所以應該采用雙機并聯運行方式。軟件量大,系統調試麻煩。組態不靈活,對不同的主結線或是不同規模的變電站,軟硬件都需改動。
2、分層分布式系統的體系結構(現在較多用):為多CPU的體系結構,每一層完成不同的功能。每一層都由不同的設備或不同的子系統組成。一般分為三層:變電站層,單元層,設備層。
其中:設備層指站內的主要設備,變壓器、斷路器、隔離開關及輔助觸點、電流電壓互感器。單元層按斷路器的間隔分,具有測量、控制和保護部件。變電站層包括全站性的監控主機,遠動通信機。
又分為:集中組屏式,分散與集中相結合式。
分層分布式的特點:繼電保護相對獨立,且具有與系統控制中心通訊功能,模塊化結構,所以可靠性高。其優點是便于設計和安裝調試,管理。尤其適用于老站改造。
分層分布式與集中相結合的結構形式:按每個電網元件(一條出線、一臺變壓器等)為對象,集測量、保護、控制為一體,設計在一個機箱內。安裝在各個開關柜上。由監控主機通過網絡對他們進行管理和交換信息。但主變壓器和高壓線路保護裝置仍集中組屏安裝在控制室內。因此稱為分布和集中相結合的結構,是當前綜合自動化系統的主要結構形式。其特點是:
1、10-35KV饋線保護采用分散式結構,就地安裝,節約控制電纜。通過現場總線與保護管理機交換信息。
2、重要保護集中安裝在控制室內,對其可靠性較為有利。
3、其他自動裝置(低周減載,備自投,無功綜合控裝置)采用集中組屏。
4、減少電纜,減少占地面積。
5、組態靈活,檢修方便。